前几天亿配资,买菜时碰到了好久不见的老邻居,带着她女儿去上课,便聊了几句。
印象中,她的女儿小时候特别可爱,大眼睛扑闪扑闪的,看到人就软糯糯的打招呼,不少人都夸她灵气十足。
可是看她女儿现在的样子,整个人憔悴而麻木,眼神空洞,再无当初的光彩。
其实,很多孩子小时候都是灵气十足的。
然而,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,许多孩子的灵气被一点点消磨——
他们习惯了标准答案,失去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;他们疲于应付作业和补习班,忘记了如何自由奔跑、探索世界。
暑假,就是孩子难得的“喘息期”,也是恢复灵气的黄金窗口。
如何利用好这段时间?父母关键在于做到“三多、三少、三不要”。
三多:培养滋养灵气的土壤
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都是一片土壤。
如果这片土壤肥沃又松软,孩子的内在会被滋养,生命力会被唤醒,灵气也会愈发充沛。
多带孩子做以下三件事,土壤会越来越肥沃,孩子的灵气也会越来越多。
1. 多接触自然
美国作家理查德·洛夫在《林间最后的小孩》中提出“自然缺失症”的概念:
长期远离自然的孩子,容易变得焦虑、迟钝,甚至失去对世界的好奇心。
在北欧许多国家,都特别推崇“森林幼儿园”。
每天在户外活动4-6小时,爬树、玩泥巴、观察昆虫。研究发现,这些孩子的免疫力、专注力和创造力显著高于普通幼儿园的孩子。
建议父母平常多带孩子走到大自然去,去露营、爬山,在山野之间,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。
鼓励孩子养植物或小动物,观察生命的成长。
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课堂,阳光、泥土和风,比任何事物都能更唤醒孩子的生命力。
2. 多自由玩耍
心理学家彼得·格雷研究发现,自由玩耍是儿童学习解决问题、不断探索、试错和创造的重要方式。
然而,当代孩子的日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,自由玩耍的时间所剩无几。
网上看到过的一个暑假计划表:
从7点起床开始,洗漱、写作业、听英语....到晚上10点,安排的满满当当,就是没有一点自由玩耍的时间。
要知道,孩子不是没有感情的做题机器亿配资,他们需要自由玩耍和挥霍的时光。
这些快乐的时光碎片会成为一个个能量子弹,射入孩子的大脑深处,让孩子的生命充盈,内心富足。
现在正值暑假,不妨给孩子每天留出2-3小时自由玩耍的时间,不干涉孩子玩什么。
最好能陪孩子一起玩他感兴趣的事物,比如踢球,桌游,棋类游戏等,避免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。
3. 多尝试新鲜事物
人工智能时代,好奇心会驱使一个人愿意主动尝试,不断探索,未来也有更长远的发展。
DeepSeek的创始人梁文峰上初中时痴迷拆家电,妈妈气得直跺脚,爸爸却递上螺丝刀,鼓励他拆完再装回去,哪怕拆坏了也不生气。
读高中时他又对计算机感兴趣,父亲也是全力支持。
这份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,让梁文峰能够毫无顾虑地去尝试,去热爱。
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尝试新鲜事物,不带功利性的去激发孩子的兴趣、爱好,这会让孩子保有对世界的一份热爱和好奇。
当一个孩子的潜力被激发,他会找到自己真正擅长的领域,未来也有更多选择自由。
三少:保护好孩子的灵气
教育学家李跃儿说:“灵气不是培养出来的,是保护下来的。”
这“三少”,便是提醒各位父母,尽可能保护好孩子宝贵的灵气,减少消耗。
1. 少上补习班
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天,她说暑假给孩子报了好几个补课班,什么绘画培训班、英语补习班、奥数班,每天忙的不可开交。
想起神经科学研究表明,大脑在放松时,默认模式网络(DMN)会自发连接碎片化信息,这是灵感迸发的关键期。
然而,许多孩子的暑假被补习班填满,连发呆都成了奢侈。
孩子的大脑需要留白,这些空白的时间,比填满的知识更重要。
高考724分的代易瓒曾曝光,自己整个高中三年从未课外补习,也从不熬夜刷题。
她初中暑假没事干,就拿着表哥的旧课本当小说看,因此对数学迸发了极大的热情,在后续学习中游刃有余。
千万别让过多的补课班和学业压力,提前消耗了孩子的能量。
2. 少用电子屏幕
《自然·神经科学》期刊曾指出,每天屏幕时间超过2小时的孩子,大脑前额叶皮层(负责专注力与决策)发育明显滞后。
比尔·盖茨直到女儿 14 岁才允许她拥有第一部智能手机,乔布斯禁止孩子带iPad进入卧室...
这些科技巨头们亿配资,真是比谁都清楚电子屏幕的成瘾性。
电子屏幕,正在悄悄的腐蚀孩子的大脑,磨灭孩子的灵性。
在屏幕时代,父母一定要做防止孩子沉迷电子屏幕的那道闸门。
高考662的清华学霸张乐天的父母,从小就用各种爱好占据了孩子的课余时间。
古筝练到十级,围棋打到三段,乒乓球台边挥汗如雨,暑假永远在全国各地旅途奔波。
直到高考之前,他用的都是老人机。
父母可以和孩子制定“屏幕时间公约”,比如每天不超过半小时;平常可以用家庭桌游、手工、出去散步、运动等替代部分电子娱乐。
3. 少催促唠叨
记得有一次我带儿子去上乐高课。
其他小朋友都已经快搭建成型了,只有一个小男孩还在低头摆弄散落一地的零件。
可这位小朋友的爸爸一点不着急,反而笑眯眯地看着孩子。
我忍不住问这位爸爸,“你不催催孩子吗?”
这位爸爸却很淡定的说“催什么呢?孩子有他自己的的节奏。”
想想也是,现在很多父母都喜欢催促孩子,用大人的节奏去掌控孩子的脚步,这在无形中也是一种焦虑的传递。
而这位爸爸却懂得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,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。
要知道,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,有的会早早绽放,有的则需要漫长的等待。
聪明的父母懂得不催促不唠叨,允许孩子慢慢来,静静地等待孩子开花结果那一天。
三不要:不要亲手扼杀孩子的灵气
其实,每一个孩子小的时候都是灵性十足的,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心、求知欲强;
可是如果家庭环境非常恶劣,孩子不仅会走许多的弯路,灵气也会一点点被消耗殆尽。
以下这些破坏孩子灵性的事情,父母不要再做了。
1. 不要过度插手
泰国有部动画短片《继承者》,孩子出生后,父母就为他规划好了人生的每一步。
为此,孩子不能随心所欲的玩耍,不能拥有自己的兴趣,连梦想都显得无足轻重。
久而久之,孩子的手脚都长出了长长的线。
他只能被迫踏上一级级台阶,变成了一个失去思想和自我意志的傀儡。
见过很多父母,总想插手孩子的人生,替他计划好人生的每一步,上什么学校,学什么专业。
可是,每个孩子都是通过亲身体验去理解世界的,过度插手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,阻碍孩子自然成长的路径。
一个孩子真正的使命,是去体验,去经历,去感受,如此才能活出蓬勃的灵气,盎然的生命。
2. 不要不停地给孩子纠错
见过不少父母,哪怕孩子不小心把饭粒掉在了桌子上,打碎一个碗、默写错一个字……父母都要揪着不放,可着劲地挑剔。
可是如果孩子没有踩过水坑,怎会知道水流的湿润和灵动;孩子没有摔过跤,怎么学会向前奔跑。
《好东西》里有这样一段,小叶给茉莉放自己平常录下来的素材听。
明明是妈妈在煎鸡蛋,切菜、用吸尘器的声音,却被茉莉想象成了暴雨、熊猫吃竹子、秋天散步、锯木头、岩浆滚动……
只有灵气十足的孩子,才会把这些平常的声音,幻想成意象万千的世界。
要知道,孩子的想象力、灵感与创作能力等,都是在不断的试错中迸发的。
3. 不要否定“无用之事”
之前看过一个问题:大家童年印象最难忘的记忆有哪些?
有的说,在老家的摇椅上,吹着夏天傍晚的微风吃着西瓜;有的说蹲在马路上看蜗牛爬树看了一下午;有的说守了一晚上自家的小狗,帮它接生....
这些简单而纯粹的快乐,是成年后很难再找到的。
正这些“漫无目的”的时刻,让孩子天性中的灵气,对世界美妙的感知,得以自然而然的流露。
当孩子观察蚂蚁搬家,对着灿烂的晚霞发呆,追问“为什么天空是蓝的”时,别再打断孩子的探索时刻了。
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“无用”时光,恰恰是生命中最珍贵的馈赠。
信息爆炸时代,我们很容易在层出不穷的标准、方法中,迷失教育初心。
作为普通家庭的父母,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念,手握这九条黄金法则——
“三多”是根基,让孩子生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;
“三少”是关键,保护好孩子的快乐和能量;
“三不要”是边界,还孩子内心一片纯净的沃土;
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生命力十足,热爱生活,富有创造力的人。
点个“赞吧”,还给孩子一个充满灵气的夏天,就是送给他们一份受益终身的礼物。
盛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